|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来凤县小梅庄邱氏开基祖及后裔聚居

来凤县小梅庄邱氏开基祖及后裔聚居

关键词:小梅庄,邱氏,后裔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邱俊杰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lf.ccoo.cn
  • 感谢 laife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2397

    已有1网友参与纠错

湖北省来凤县邱氏开基祖及后裔聚居地

 

一、来凤县概况

来凤以凤凰飞临的传说得名,清乾隆元年( 1736 年)建县。它远处湖北省西南边陲,地处鄂湘渝三省(市)要冲,南邻湖南省龙山县,西接重庆市酉阳县,东北与本省宣恩、咸丰县相连,有湖北 “ 西大门 ”之称。地跨东径 109°00′—109°27′,北纬 29°06′—29°40′,总面积 1339 平方公里。下辖翔凤镇、绿水乡、漫水乡、百福司镇、大河镇、旧司乡、三胡乡、革勒车乡等五乡三镇一个省管开发区, 4 个社区 185 个村,国土面积 1339 平方公里,总人口 30 余万。邱姓人口约1200人,主要分布在大河镇、百福司镇和三胡乡。

来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居住着土家、苗、瑶、汉等 17 个民族。全县总人口 30 余万人,其中土家、苗、侗等少数民族人口占 61.2 %。土家族属本地世居民族,自称 “毕兹卡”,是古代巴人后裔,有着悠久历史。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接受汉文化较早,无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婚姻禁忌,是开化较早的少数民族。

来凤县地域东西扁圆,南北狭长,近似阔树叶形。武陵山余脉分南北两支成钳型走向横贯全县,酉水河流经大部分县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群山绵延,东南部多盆地平坝,全县最高海拔 1621 米,最低海拔 339 米,平均海拔 680 米,县城海拔 458 米。来凤气候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型气候,年平均降雨量 1400 毫米,平均温度 15.8℃ ,无霜期 256 天。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期特点。

来凤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众多土特产堪称物华天宝,名扬天下。耕地盛产粮油,山上多松、杉、樟、竹,金丝桐油以 “全国质量第一”而声名远播,桔、桃、李、杨梅、核桃、板栗等干鲜果驰誉边区,云贵型烟叶醇厚芳香, “ 凤头生姜”、藤茶、大头菜、凤椒、大白菜、松花皮蛋、竹器等畅销省内外。水牛、麻鸭、黑猪为湖北省优良品种。境内河溪纵横,有大小河流 25 条,长 487. 5 公里,水能蕴藏量 80832 千瓦,可开发 7.95 万千瓦。地下矿藏主要有原煤、铁、铅锌矿、紫砂陶土、重晶石、方解石等二十余种。其中陶土探明储量 1000 多万吨,重晶石以量大质优列全国县市前茅。

来凤山水融汇武陵神韵,自然风光奇特秀丽,民族民间文化特色浓郁,具有丰富旅游资源。仙佛寺上依绝壁,下临深潭,景色清幽,摩岩雕凿的咸康佛为江南之最,已有 1700 多年历史,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落印潭风景区潭水如镜,奇峰竞秀,岸边有土司王城遗址,更以巨大的伏流洞 ——卯洞和有土家先民悬棺葬的仙人洞奇景令人叹服。在酉水漂流,可一日游三省市边区,既可领略酉水河阳刚之美,又可饱览边区风情。

土家人勤劳勇敢、质朴豪爽、热情好客,民风民俗浓郁似酒。被称为东方 “迪斯科 ”的摆手舞在此最为流行,保留有号称 “神州第一堂的 ”摆手堂;还有地龙灯、肉连响、哭嫁歌、打绕棺、八宝铜铃舞等,使人留连忘返。土家油茶汤是独具特色的东方茶文化, “ 麻辣烫 ”融汇川湘特色,土家风味小吃令人回味无穷。

农业生产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包谷、油菜、红苕、洋芋、黄豆、蔬菜、烟叶、茶叶、水果、药材等。养殖为猪、牛、鸡、鸭等。水产主要为鱼类。农业主要经济七十年代前为种植养殖经济,1980年后主要为打工经济。

来凤历来是三省(市)边区交通要冲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史称 “ 川湖肘腋,滇黔咽喉 ” ,享有 “ 小南京 ” 美誉。县乡公路全部实现黑色化。

二、开基祖及后裔聚居地概况

来凤县共有三支邱氏后裔:一支由重庆酉阳迁入,主要聚居在百福司镇洞塘坝村(已入酉阳分谱);一支由湖南永顺迁入,主要聚居在三胡乡讨火车村;本支为国贤公后裔,具体概况如下。

我邱氏郡属河南籍,本江西厥后,或由江西而贸易四川,或由四川而徙居贵州。其间,屡迁屡移,代远年湮,而世号人名俱不可考。上祖国贤公生有六子:邱梅,失考;邱桃,失考;邱榣,1700年生;邱桧,1703年生;邱椄,失考;邱松,失考

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岁,开基祖桧公携子世荣(1727年生)、世贵(1735年生)随胞兄公、胞侄世明公,始从贵州石阡府龙泉县苗民司吊坑山(现贵州省德江县境内)迁居湖北施南府来凤县小梅庄。葬来凤县社潭匾山;桧公葬小梅庄鱼泉坡坟山堡,亥山巳向;世明公生殁不详。至今繁衍13代,有170余户,700余人。族人主要分布在小梅庄、黔江洞相连两村,小梅庄为山坡,黔江洞为平地。

开基地小梅庄位于来凤县大河镇西部偏北,其东连本镇黔江洞村,北毗本镇沙坝村,南接满店村,西邻狮子梁村。该村距大河集镇7.5公里,其地形为“两山夹一水”,发源于陶家湾自然村的一条小河经黔江洞村流入大河,经老峡河进入酉水,该村东西长5从公里,南北宽1.5公里,国土面积9.5 平方公里,境内最低点400米,最高海拔860米,年均气温14,年均降雨量1700mm。族人经济以农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和薯类;经济作物有油菜等;畜牧业以牲猪为主。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养殖业及打工经济。

三、名物名产及其它

(一)名物名产

1、来凤金丝桐油——是我国著名土特产之一,其浓度大色泽橙亮金黄可牵拉成丝,故有金丝桐油之美称,早在清朝同治年间,来凤县就有万担桐油下洞庭的赞誉;1953年国家政务院给金丝桐油颁发了来凤桐油质量第一的锦旗;1968年,来凤金丝桐油在湖北省桐油质量评比中名列榜首;1984年,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对全国27个地区的桐油进行抽样化验,认定来凤金丝桐油质量为全国桐油之冠,并在《中国地图册》和《世界地图册》上对来凤金丝桐油作为土特产珍品进行介绍,堪称土家族聚居区的物华天宝;2005年在湖北省第二届林博会上来凤金丝桐油获得了产品金奖畅销产品奖

2、来凤“楚韵坊”漆筷——来凤漆筷,传承 160 多年土家民间工艺精髓,选用红木、檀木等名贵木材为胚,辅以著名的“利川坝漆”和来凤“金丝桐油”等纯天然材料,镶嵌深海贝壳,经150余道工序纯手工磨制而成,是凝聚着土家民族智慧的手工珍品。

3、来凤土家织锦村西兰卡普——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土家语,意为手工织的花)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有2000多年历史,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西兰卡普采用古式木机手工挑织而成,图案精美,古朴典雅,适宜收藏、装饰和馈赠。

4、来凤藤茶—— 藤茶产于来凤,近1700年历史,由纯天然野生显齿蛇葡萄植物精制而成,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尤其是黄酮类化合物和硒的含量远高于绿茶和花茶,是目前世界上植物中黄酮成分含量最高、硒成分适应人群最佳、营养最丰富的野生植物,且不含茶碱和咖啡因,可降脂、降压、抗癌、抗衰,具有调节和恢复人体机能的独特功效。

5、来凤凤头姜——来凤生姜因其形似凤凰头故称“凤头姜”。块茎黄白色,表面光滑,嫩姜肉质细嫩,清脆可口,老姜辛辣味浓,纤维含量少,香味清纯,是居家饮食必备之调味品。 

                                                               

6、来凤无铅松花皮蛋——来凤县传统产品,利用来凤本地麻鸭所产鸭蛋制作而成。制作工艺独特,蛋清如玉,上有松柏叶状花纹,俗称松花,食之鲜嫩味美,余香满口,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符合GB9694-88一级标准,达国内先进水平,荣获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奖。

7、来凤古杨梅酒——来凤县三胡乡素有“湖北杨梅第一乡”之称,拥有珍贵的原生态古杨梅群落。全乡150年以上的古杨梅树1530株,300年以上的133株,树龄最大的达560年。来凤县古杨梅食品公司生产的古杨梅酒,呈琥珀色,晶莹剔透,醇香浓郁,口感丰润,风味独特。曾获“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

8、土家腊肉——土家人家家都兴喂年猪,主要是图过年时有肉吃,过年吃不完的,土家人便把它制作成腊肉,不仅便于保存,而且肉色更加好看,把腊肉放在锅里烹煮,香飘十里,勾人食欲,是土家人平时招待客人摆在席上的主菜。  土家腊肉的制作方法是:(1)将猪肉分成三至五斤(或更大)的块,便于入味和加工储藏;(2)把盐炒黄,加花椒炒出香味出锅;(3)把肉用温盐抹匀,放入盆中,将盆底的肉皮朝下肉朝上,面上层的肉皮朝上肉朝下排放整齐,每3~5天翻一次,10天后沥干水分挂到熏房中;(4)用松柏枝加核桃壳、花生壳、桔子皮等柴草料进行烟熏烘烤,月余后待肉变棕红时即可。熏好的肉应该放在通风处,可保存两至三年不变质,名曰“腊肉”,也称“土家腊肉”、“恩施熏肉”。土家腊肉色泽焦黄、肉质坚实、熏香浓郁、风味独特。食用时,取肉在火上将肉皮烧焦黄,放在温水中将皮泡软,刮洗干净备用。  腊肉的烹调方法比较多,不同部位不同,排骨、猪蹄一般用来炖,制作火锅;其它部位一般用来与广椒、蒜苗、山野菜、小米一起炒、蒸而食。比较有名的腊肉菜品有:小米蒸年肉、广椒炒腊肉、糖年肉、蕨粑炒腊肉、腊蹄子火锅等。

9、来凤玉针绣花鞋垫——绣花鞋垫是土家族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绣品,其历史悠久,绣工精巧,色泽匀艳,俗中含雅,具有吸汗除臭,按摩足底,舒体健身之功效。来凤玉针绣花鞋垫系列产品,系纯手工制作,图样多以花草鸟兽为主,纯朴精致,寓意吉祥,是独特的传情信物和馈赠佳品。

(二)传统习俗

1、油茶汤                                                                      

土家油茶汤是一种似茶饮汤质类的点心小吃,香、脆、滑、鲜,味美适口,提神解渴,是土家人传统的非常钟爱的风味食品,故有民谚曰:“不喝油茶汤,心里就发慌”,“一日三餐三大碗,做起活来硬邦邦”。同时,喝油茶汤又是土家人招待客人的一种传统礼仪,凡是贵客临门,土家人都要奉上一碗香喷喷的油茶汤款待。

土家油茶汤制作方法,是先用食用油炸适量茶叶至蜡黄后,加水于锅中,并放上姜、葱、蒜、胡椒粉等天然佐料,水一沸便舀入碗中,加上事先炒好(或炸好)的炒米花、玉米花、豆腐果、核桃仁、花生米、黄豆等“泡货”即可食用。油茶汤的制作关键是茶叶质量和炸茶叶的火候,佐料和“泡货”的选用可随客人口味。

土家油茶汤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现象之一,堪称中国茶文化一绝,源远流长。至今在全州,特别是在咸丰、来凤等地盛行。1992年,“来凤县土家族油茶汤茶艺团”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中国首届茶文化节,博得“来凤名茶传千里,土家油茶香九州”的赞誉。韩国代表团称赞土家族油茶汤“是中国茶文化一绝。”后来有关部门将土家族油茶汤提炼、整理成“四道茶”(即白鹤茶、泡儿茶、油茶汤、鸡蛋茶)、油茶道表演等形式,使之成为一种规范化的程式茶道。在2005年中国茶叶协会主办的中国富硒茶文化节上,幽雅卓绝的“四道茶”茶道茶艺表演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使得油茶汤这一土家茶文化精髓得以发扬光大。   

2、社饭                                                                      

社饭自古有之,是中国土家、苗、侗族等少数民族祭祀社稷的一种食品。吃社饭,主要在社日(即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进行,民间习惯称为“过社”、“拦社”等。戊日属土,所以这天是祭祀土地菩萨的日子,人们以祈年景顺利,五谷丰登,家运祥和。

土家人十分看重“过社”,家家户户乐此不疲,过社时,都兴做香喷喷的社饭。唐《社日》“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及清《潭阳竹枝词》“五戊经过春日长,治聋酒好漫沽长。万家年后炊烟起,白米青蒿社饭香。”等诗词就是对土家人“过社”的真实写照。社饭的制作方法是:将田园、溪边、山坡上的鲜嫩社蒿(香蒿、青蒿)采撷回家,洗净剁碎,揉尽苦水,焙干,与野蒜(胡葱)、地米菜、腊豆干、腊肉干等辅料掺合糯米(可掺部分粘米,但需先将粘米煮成半熟后合入糯米)蒸或焖制而成。其味鲜美,芳香扑鼻,松软可口,老少皆宜。  土家人做社饭不光是自家人吃,还把它作为馈赠亲友的佳品,故有民谚说,“送完了自家的,吃不完别家的”,充分显示出土家人淳朴、亲和的民风。

由于社蒿(香蒿)具有很好的药理作用,其性苦寒,能治疗和预防“伤、肿痛、痨、疟、痢、痔”等多种疾病,所以社饭是土家人传统药膳中的一个常用品种。

3、打“扬尘”

土家山寨,有一个沿袭很久的风俗,就是每年从大寒节开始到腊月二十三这段时间,家家户户都要择其“水日”(日干逢水),用竹扫帚将自家的楼枕、炕上的“扬尘”吊吊,柱头、瓦檩及天花板上的灰尘以及房间各处旯旮的蜘蛛网等打扫一净,然后将扫下来的“扬尘”送出门或倒在河沟里让水冲走,据说可以避免火灾。这一活动,土家人称为打“扬尘”。打“扬尘”实际上是年前一次彻底的卫生大扫除,以便干干净净、安安全全过春节。由此可以看出,土家族历来就具有讲清洁、爱卫生、重视安全的美德。古人传说,灶神菩萨是玉皇大帝派到凡间监视人们活动的。他每年都是腊月二十四上天去给玉帝奏本,专说人间的坏话。玉帝听了后,就降瘟疫、刮狂风、落暴雨、打炸雷、下冰雹来折磨凡间人。有一天,一个小伙子到山中砍柴,走到一个岩洞边,听到里面有两个人在讲话。一个问:“灶神兄,你每年给玉帝奏本,人间那么多人说的话,做的事你都说得一清二楚,你哪有那么好的记性?”“不瞒你老弟,我平素把他们说的、做的都记到他们各自的炕上、楼枕上、天花板上、瓦檩上、板壁上,平素让那些灰尘遮着,到腊月二十四我就各家各户跑一遍,就记到哒。”灶神回答说。小伙子将这一消息挨家挨户告诉了大家。于是从那时起,各家各户都在腊月二十四前将屋内做一次彻底的打扫,使灶神找不到他记的黑账。此俗一直流传至今。

4、三棒鼓 

  三棒鼓是湘鄂渝黔边区流行的一种古老的曲艺。一般的表演为四人,一人抛棒(三截)击鼓,一人敲马锣,一人抛刀,一人耍“连绞棒”。抛棒击鼓者主唱,其他的人陪唱。唱词多为贬恶扬善,祝节贺喜,插科逗趣,语言生动诙谐,句句押韵。抛刀者花样繁多,有“雪花盖顶”、“古树盘根”、“黄龙缠腰”、“犀牛望月”、“一鹤冲天”等。三棒鼓是土家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每逢节日喜庆,婚丧嫁娶,乔迁拜寿等,都请人打三棒鼓热闹热闹。

5、哭嫁

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新娘对家中每位亲人要唱一首,来一位亲朋又唱一首;遇上陌生人来要唱,每做一件事也要唱。

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昔日,土家人的这样几种婚俗:一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无论女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长十余岁,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兄亡收嫂,称为坐床”。二是纯男性选择式。无论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买一串鞭炮去她家门口放了即为定亲,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对。若一女子被几个男子举行放炮定亲仪式,便惶惶然不知所措。男方则千方百计争取婚姻,甚至歼灭婚敌,因此而有殃及女宾安全的。三是抢亲,所谓“抢来的”。四是童养媳,所谓“引来的”。过去,土家姑娘的命运是悲惨的。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

土家“哭嫁歌” 桃夭时节卜佳期,无限伤心叙别离。哭娘哭嫂哭姐妹,情意绵缠泪如丝。土家女哭嫁习俗流传久远。清代土家诗人彭潭秋记载说:“十姊妹歌,恋亲;恩,伤离别,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是‘竹枝’遗意也。” 土家姑娘出嫁前“哭嫁”多在婚礼前三日开始,哭三天三夜。先是在吊脚楼闺房架一方桌,置茶数碗,邀亲邻少女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哭嫁歌每首四句,先从母亲哭起,接着是父、祖、兄弟、姐妹。 “哭”完直系亲属再“哭”旁亲。“哭”到哪位旁系亲人,则此人需送钱添箱。凡是来“劝”哭的人都要哭遍,女性则须陪哭。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感谢养育恩,诉说离别苦,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哭嫁歌一般为即席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婶,哭词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词,如“比古人”、“共房哭”、“十画”、“十绣”、“十二月”等。哭有曲调,抑扬顿挫,是一门唱哭结合的艺术,嫁娘必在此前求师练习。哭时以“嗡”、“蛮”、“啊呀呀”等语气词,一泣一诉,哀惋动人。

用歌舞来祭祀死去的亲人,用哭声来庆贺欢乐的出嫁,本是土家民族独特风俗的传承,也是土家文化之精髓。十年前,土家女子出嫁时不会哭或哭得不动人,还会被人耻笑,而现在,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却极少有人再哭了。大概这也是土家民风民俗日益零落的迹象吧。或是土家旅游业热点多卖点少的根本原因之一。别失却那分土生土长的古朴韵味,别失却那分原始的生态文化,愿哭嫁歌不会成为土家族的“千古绝唱”。

(三)小梅庄拳

小梅庄拳为小梅庄邱氏家传拳术,其基本理论以技法为主,讲究:撩拗披挂,挂逼勾勒;承灵停妥,方圆扁窄;刁抢空滚,吞吐沉浮;三滚五快,摆桩精灵。其风格特点为:拳势紧凑,动作稳沉,套路短,腿法少,注重功力,力求实用。强调脚似车盘,腰似磨心,眼似铜铃,耳似顺风,动如猛虎,周身合顺。此拳以徒手搏击为主,共60式,亦含有刀棍动作。所用刀为铁背大沙刀,平时砍柴用,上阵作武器,刀法主要有“雪花盖顶”、“古树盘根”等。1983年,拳术套路被载入湖北省武术专著中,邱丙金被载入省体育志《老拳师名人录》。

(四)土家方言   

土家方言是土家人长期在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中形成的独特语言。但因数百年来受汉文化影响,除具有汉语言一般特征外,还有一些自己说起来顺口的独特风格。生活类:词语形象直观。如“云雾”说成“罩子”;“醉酒呕吐”说成“下猪娃”;“挨枪子”说成吃“花生米”;“吃肉”说成“打牙祭”;“无聊”说成“无獐打野”;“唱反调”说成“隔里逢外”;“令人失望”说成“怏场合”;“开玩笑”说成“喝闲儿”;“拆台”说成“斗散方儿”;“不响的鞭炮”说成“须火子”;“搞小动作”说成“阴阳怪气”;“小心”说成“招架”;“想念”说成“欠”;“小气”说成“区眉小眼”;“小”说成“嘀嘎儿”;“便宜”说成“香阴”;“冷遇”说成“坐冷板凳”;“空话”说成“罐罐话”;“上吊”说成“吃挂面”;“倒霉”说成“背时”;“出事”说成“失格”;“上面”说成“皮头”;“地方”说成“场子”;“休息”说成“歇气”;“说谎”说成“日白”;“吃”说成“通”;“藏起”说成“收起”;“什么”说成“么哩”;“不好”说成“拐哒”;等等。语言类:如“丢了东西”说成“失哒”;“出了差错”说成“黄哒”;“达不到预期效果”说成“水哒”;“吹牛说大话”说成“崩壳子”;“两者极其相像”说成“确喊哒”;“舞、弄、做、办、搞”可以分别说成“你去舞饭”、“你去弄饭”、“你去做饭”、“你去搞饭”。“你干不干”可以分别说成“你舞不舞”、“你搞不搞”、“你办不办”、“你做不做”等。“个”可以说成“一个狗”、“一个窗户”、“一个客人”、“一个桌子”、“一个石头”、“一个车”、“一个船”……等等。方言类:如“试一下”说成“试一哈”;“冯”说成“红”;“酸”说成“山”;“头发”说成“头华”;“鱼”说成“宜”;“雨”说成“椅”;“去”说成“克”;“日”说成“儿”;“睡觉”说成“睡告”;“那个”说成“乃格”;“这样”说成“弄门”;“放好”说成“戛好”;“打”说成“哒”;“看一下”说成“视一哈”;如某男叫向左称“左哥儿”,某女叫张丽则称“丽姐儿”。对于猪、狗、猫、鸡、兔之类,则称“猪子、狗子、猫子、鸡子、兔子”等。对于小孩、小动物之类则称“男娃儿、女娃儿、细娃儿、小娃儿、猫娃儿、狗娃儿等”。对于长辈或敬重者则称“您儿、他您儿、您儿们”等。对于同事、亲戚、朋友则称“伙里”等。

(五)宗谱编修

桧公及世明公支系宗谱自道光二十三年(1843)自1997年先后进行了六修,现存有民国十六年(1927)五修老谱。20096月来凤分会正式成立,由会长紫华任督修,副会长俊杰任总编的《中华丘氏大宗谱·来凤分谱(为七修)》正式编篡。

 

 

       国贤公十一世裔孙 俊杰

 二00九年七月二十八日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1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718-6262366 传真: 邮箱:lfbxw0718#163.com
地址:来凤县翔凤镇凤翔大道103号三楼 邮编:445700
Copyright © 2004-2024 来凤县百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